脂质体是由两亲性磷脂分子形成的具有双分子层结构的封闭囊泡,将药物包裹于脂质体内可防止药物降解,改变药物在体内的分布,增加药物在靶器官的分布量,提高疗效,降低毒副作用。在磷脂中掺入部分聚乙二醇化的磷脂分子(如DSPE-PEG),可以形成聚乙二醇磷脂,在保留脂质体药物优点的同时,还可以阻止血浆蛋白吸附于脂质体表面,延长血循环时间,更好的躲避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捕获,使其更有效地到达病变部位,实现“被动靶向”,同时还具有剂量依赖性药代动力学。
“主动靶向”长循环脂质体是在PEG化脂质体表面安装“导向器”,即靶向分子的新一代脂质体药物,增加了药物对病变部位的特异攻击性,可进一步提高疗效,降低药物毒性。靶向分子可修饰在异端官能化PEG的另一端,也可以通过偶联反应直接连接在脂质体表面。
近几年非常“火”的脂质纳米颗粒(LNPs)是一种具有均匀脂质核心的脂质囊泡,广泛用于小分子药物和核酸的递送。脂质纳米粒主要含四种成分:可电离的阳离子脂质(ionizable lipids),中性辅助脂质,胆固醇,聚乙二醇修饰的脂质(PEGylated lipid)。中性辅助脂质一般为饱和磷脂,支持层状脂质双层结构的形成并稳定其结构排列;胆固醇有较强的膜融合性,促进mRNA胞内摄入和胞质进入;PEG化脂质位于脂质纳米粒表面,改善其亲水性,避免被免疫系统快速清除,防止颗粒聚集,增加稳定性。最关键的辅料是可电离阳离子脂质,它是mRNA递送和转染效率的决定性因素。
除市面上传统的脂质材料外,赛诺邦格更有多款自主知识产权脂质可供客户选择!
点击跳转产品目录: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